青眼書齋

青眼的世界,一點思考、些許囈語,無他。

从《钢的琴》谈孩子的教育

从《钢的琴》谈孩子的教育

雒馬 2011-9-18

“《钢的琴》是部叫好不叫座的电影”,如此的媒体公论和市场表现始终萦绕左右,伴随我观影的整个过程。

《钢的琴》,现实主义力作,不负其名——看完电影最深最强烈的感触。衰败的国营铸造厂,各谋生计的下岗工人(“下岗工人”算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罢!),破旧的生活区,在定向爆破中轰然倒塌的大烟囱,俄罗斯风情的琴声和歌声,骨子里残存的偶露头角的怀旧和不舍的言语和行为……导演徐徐呈现给观众一个历史的切面——告别那个时代的日子,已然日渐远去,在追忆时却愈加浓洌。

然然初生,《钢的琴》于我而言,相较宏大的历史叙述,我更关注影片中的家庭关系,父亲、母亲、孩子两两之间各有期许、各有责任、各有义务。边看边想,在此我要做的是借以厘清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什么样的目的和愿望,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教什么样的逻辑和原则。

钢的琴,与其说是女儿元元梦寐以求的奢侈修养,不如说是父亲陈桂林的个人梦想和母亲小菊的价值选择——父亲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于孩子的承继和努力,母亲呢,毫不掩饰个人那物质的、灰色的生活“智慧”和处事原则。在整个事件中,孩子不是作为一个独立意志的个体出现,而只是父、母乃至社会文化的实体投影。元元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是如此的无关大局,以至于不需要就她本人做任何的交待和铺陈,就只因为陈桂林想,所以就要学钢琴,就要喜欢钢琴。当父亲的梦想照进孩子的现实,陈桂林悲哀地发现自己无力支付高昂的学习成本,貌似幂幂中自有安排,曾经的那份执着以另外的形式和身份重生,自己把自己陷入泥淖,宿命的诡异和怪诞莫过于此,情节呢,却不动声色地在充满历史符号的场景中展开,大的主题和意义自然而然地显现。

具体到孩子教育的问题,影片并没有作太多的思考和探索,止步于挖掘式的记录和呈现。陈桂林和小菊那般教育元元,且不说导演,似乎观众也不认为应该有什么深层次的理由,理当那样无需推敲……正因此,钢的琴在我看来就足以成为解剖中国式孩子教育逻辑的经典物件。

复述前面提及的三个问题:

1)孩子教育的真实目的

2)孩子教育的有效方式

3)人生观世界观的选择

1.目的

呱呱坠地,血脉相连,当爹当妈,恨不得把天下间最好的东西一古脑地给他/她,要过童话中那王子公主的生活……究竟,我们想孩子怎么样?

成龙成凤,出人头地,衣锦还乡,都是传统的愿望,具化为金钱和权力和声名。如此的想法堪称朴素,因为毕竟人类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都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如何活下去,如何活得更好”是日复一日的焦灼所在,其判断标准自然难逾功名利禄。换言之,在很长时期内,人们将幸福简化用物质来表达、追求。问题是工业大革命以来,生产力水平不可思议的提高,使人类整体的财富创造足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且多盈余,人们今时今日关心的不再只是吃饱穿暖的事情,而更要能吃好穿好,讲更高的生活品质。显然,现阶段的财富不足以满足所有人高品质生活的物质需要,所以财富在更高级的意义上依然占距着人类生活的舞台中央——要幸福,要品质,就需要我们在物质层面上努力,打基础。但物质在更普通的意义上已非惟一的幸福密钥,毕竟人类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水平已足够高,高到能够支撑某个国家共同小康或共同富裕(尚无法共同奢侈)。回顾历史,我们发现财富作为幸福生活的构成要素,其重要性显然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持续下降。80后,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在谈到对孩子的期望时业已开始尝试将“财富”还原为“幸福”,将更多的要求从物质层面抽出倾斜到精神层面——物质条件只是一个基础性要素,够用即可,不分追逐,但拼更高层面的选择,“幸福”的概念自然便丰富起来。

回到《钢的琴》,看影片开始的一段对白:

小菊:陈桂林我告诉你,孩子跟着你是不会幸福的。

陈桂林:你少拿幸福来吓唬我,小元很幸福。

幸福,元元的幸福在陈桂林和小菊眼中依然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有好的生活环境就幸福。而动手自做钢琴以及由此展开的所有事,都源于这个认识。

我们当然可以说,元元的幸福需要一个物质基础,然后才是其他。问题在于,学钢琴自始至终都是父亲给孩子安排好的要走下去的路。不否认,孩子需要引导,但钢的琴的问题关键不在引导,而是“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区别。直接告诉孩子你应该学钢琴和引导孩子主动选择钢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虽然可能导致短期内的相同结果。

我想说的是:孩子需要独立判断的空间和能力,父母宜以“所以然”的方式来引导,而不是粗暴地给出答案,能或不能,好或不好,该或不该。

孩子的幸福就在于他/她能够成长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独立的人。钢的琴,有父亲的声音,有母亲的声音,有社会的声音,却偏偏没有孩子的声音。或言,元元有说“谁买钢琴就跟谁走”。难道,如此一问不显太浮于表面了吗?那算孩子独立的声音吗?

目的,我们究竟想孩子怎么样?只能说,幸福的含义有着鲜明的时代性,金山银山都有坐吃山空的那天,独立的人格和判断的能力当属点金之术,造血能力是关键;在此前提下,物质的重要性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该给孩子更高更有价值的幸福标准。

2.方式

我们该怎么教?《钢的琴》描写了三种方法:

1)放任

2)拳头

3)越俎代庖

当元元对妈妈小菊的物质攻势表现出欣喜的时候,陈桂林只是默默地旁观,放任;当元元表示“谁买钢琴就跟着谁”的时候,陈桂林的反应是动手把女儿推出家门,砸身边够得到的东西出气,拳头;陈桂林在同女友聊天时承认元元学钢琴是源于自己向来却尚未实现的梦想,绝口不提元元本人是否喜欢学钢琴——典型的越俎代庖。如此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当前的社会,合适吗?难道是我们真没有足够的理由和动力去反思传统的教育观?

具体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种,且只讲原则:引导。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就要求我们不仅仅告诉孩子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好什么坏,更要告诉孩子为什么。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授之以渔,方是大道。

3.世界观,人生观

枭雄有枭雄的孩子,百姓有百姓的孩子。虽然我一直讲孩子自身的决断空间和能力,但我们无法否认孩子的处事原则必然会源于个人的小环境熏陶。世界观人生观,讲得深,他不懂,年龄和阅历是最大的障碍;孩子,只能从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中去理解、学习和模仿。所以,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根本无法统一,亦无须统一。

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取决于父母的价值体系和日常所能接触到的小环境的因素。父母当然希望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教育孩子。不管父母能教怎样的理论,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确定的一点:家庭环境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场所,却不惟一。想教好孩子?教育倒真称得上门艺术。

 

全文收尾之际,必须说明的是,作为一部容量有限的电影,它不必要既揭示问题又提供解决方案,更何况《钢的琴》在更大的现实意义上表达得相当成功。我借其谈孩子教育问题,只是兴之所致,无关影片本身的优劣评判。

 

後記:趁着周末空闲看了两部电影,《钢的琴》和《我的父亲,罗穆卢斯》(Romulus, my father)。两部电影重叠的部分是对家庭关系的描述,加上初为人父的原因,就决定选择从一个次要的角度写一篇关于《钢的琴》的观后感。至于感慨良多的东西方家庭教育差异,有机会再另文详谈;具体到本文,全部内容只是个人所思所想的简单梳理和小结,泛泛之言。

文化产业振兴政策下的消费图景

闲谈洛阳文化

——从产业振兴政策下的消费图景谈起

雒马/ 2011.5

生活中,如果留心的话,会发现一些极其有趣的事情:很多人有钱了之后,会选择附庸风雅,太多的老板们喜欢斥巨资购买精装版的套装书摆在红木或仿红木的书柜里装点门面;与跨进新世纪的头几年相比,现如今的洛阳,看电影越来越方便,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开始慢慢地习惯在忙里偷闲的日子里将电影院作为放松调整的一个选择;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城市中心是老邮政大楼、百货楼和新华书店组成的铁三角,而后来,与老邮政大楼的拆除、新建及市百货大楼的衰败、重组相同步的,是新华书店的“退守”和溃缩,先是出租临街的黄金门面,再是一楼整体招租,接着是二楼,现如今的三楼和四楼也已经成为诸多图书销售类关联商家所竞逐的舞台,普通人能感觉到的明显信号就是越来越多的热闹包围了日渐稀少的书架;当实体书店的经营愈加困顿的时候,收藏行当的玩意儿却慢慢地热起来杂起来,那变化,就在我们的身边和周围悄无声息地显形,令人惊愕不已——就说那些玩石头的吧,热衷搜罗所谓奇石,三五好友相约结伴早出晚归到河边翻翻拣拣,而他们只是一条完整产业链的上游,洛阳城中很容易就能够找到那些专门出售奇石的店铺,或大或小,或雅致或粗犷,或人来人往或门可罗雀,最后的句号总是相似的,那些凝结着美学想象和艺术创造的奇石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以市场化的方式走进一间间的豪华办公室或是那些整洁得令人手足无措的书房……

有趣吧?“饱暖思淫欲”的结果必将是文化消费市场的成熟。而这也正是欧美社会发展轨迹所能够佐证的:当年均国民收入超过某个临界值,就意味着生活水平的质的提升,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生活水平跨过一个质变的点并由此开始逐步地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层次,即基本的吃、穿、住等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例会下降,而文化娱乐等精神类消费支出比重会缓慢增加(特别指出,“增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确定的静态的点)。新消费需求的出现,会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市场发展水平的提高,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商品和服务的提供,就意味着新的商机的出现。

有趣吗?有趣的可不是我们只所以消费文化的原因在于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与文化消费相伴随的消费特征和消费阶段:一方面,洛阳的文化消费选择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也愈加的喜人;另一方面,浅文化消费的特征越来越明显,那些借昂贵的精装书来传达自发性文化需求的现象,与新华书店一步步退出黄金铺位的选择所传递的是同样一个道理——而事实上,不单单是新华书店,也不单单是洛阳,实体书店的消失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我们在此,不去讨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只谈那个有趣的话题:文化消费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终于开始主动消费文化啦,虽然那种主动在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但它毕竟开始啦。

如果说建国初期的大厂矿落户洛阳是新中国送给洛阳的一次发展契机的话,那么现如今这慢慢成熟且注定会越来越大的文化市场就是洛阳新的一次腾飞契机。凭什么?凭我们近水楼台,凭我们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那可不是什么边缘性质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而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区域内的积淀。一个洛阳人,说自己是学历史的,或者说自己喜欢搞历史,在外地人看来居然会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个选择!如此的社会心理预期,在洛阳做文化产业,可不就是具备一些先天的优势呢?还需要费尽心思去搞什么潘金莲故里、西门庆故里吗?

事实呢?同样是有趣的,与“文化消费的阶段性特征”类似,洛阳的文化产业发展也同样面临着发展的历史阶段的制约。直白地讲,很初级的阶段,能指望做什么高深远见的事情呢?

当下,洛阳本地真正能够拿得出手的成产业化发展且能够上规模具备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类特产和商品,有什么?唐三彩,牡丹及以牡丹为核心所进行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产品开发,还有那三个地标性景点,即耳朵都能磨出老茧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非要再加的话,就只能提提由专业公司介入开发运作时间并不算太长的黄河澄泥砚。

我们是从消费入手谈起的。那么,我们就还站在消费的位置上去反思:上面所提到的洛阳文化特产,有吸引力吗,对你?如果有,有多大吸引力呢,对你个人?它们值不值得你花费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呢?就你个人而言,你认为上面的这些文化产品,其所能创造的总价值,对得起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此积淀吗?

很明显,现如今能够叫得响的,能够拿得出手的,能够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居然就是那些不会哭不会笑不会说不会听的“死物”,而洛阳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符号的真正精神核心却只能存在于大家的想象中,存在于学校课本和历史史料中。

应该不再是有趣吧?

所谓千年帝都,所谓河洛文化,所谓历史积淀,在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和发展的背景下,在市民收入不断提高文化消费开始成熟的市场中,洛阳所能够交出的答卷却只能如此。有趣吗?无论是大众消费领域,还是资本竞逐舞台,文化的魅力伴随着2010年的几件事情而大放异彩:国内(不含港澳台)电影票房超过100亿,国产片占据半壁江山;艺术品收藏市场持续火爆,不仅交易价格连创新高,商业模式也屡有突破,被业内人冠以“艺术品交易的资本时代”的到来;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在内的文化体制改革,如火如荼,重组的重组,扩张的扩张,上市的上市,春秋混战之后就是战国诸雄的崛起,我们能明显把握一些变化的轨迹,却遗憾地发现,洛阳,成为了一块被遗弃的土地——洛阳人只能坐看周遭风云变幻,却鲜有具备逐鹿天下的文化势力的崛起。没有竞争主体,何谈分享文化大发展的盛宴?

守着金山却苦于缺吃少穿。3%,洛阳文化产业产值占地方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三,就是我们现如今的文化产业水平和现状,且不说欧美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最少会是25%,单单就讲国内众多的城市所能够达到的10%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一段何其遥远何其飘渺的征程——十二规划很明确,五年后洛阳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只是占GDP5%,就全国范围讲,就中央的文化产业发展要求讲,我们只是勉强及格,仅此而已。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难道洛阳人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真的非得在重工业城市的路上埋头狂奔?要知道,重工业城市的另一面就是经济活力的相对弱化,就是商业服务水平的相对不足,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对落后。太多的时候,那种坐井观天的自大和心虚在不经意间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常见的一个例子,很多洛阳人喜欢同外地人强调、探讨甚至是研究一个问题,“洛阳素有‘九朝古都’的美称,其实,根本就不是‘九朝’,而是‘十三朝’,是十三,而不是九,因此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每每听到类似的话语,我是五味杂陈,酸甜苦辣咸,样样俱全。那是何等的无知和不自信呢!要知道,中国人讲敬畏,并不求十全十美,表现在文化上就是以九为至尊,以九为最大,并且“三”、“六”、“九”在中国传统的语境中素有表示概数的用法。称洛阳为“九朝古都”,那是何等的尊崇和认可!偏偏现今的洛阳人,却认认真真地同其实真的不热心此问题的外地人辩明是九还是十三的问题。遥想当年,洛阳才子们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在一次次的战乱的废墟中云集,无论洛阳是否是皇城,其文化中心文化重镇的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按目前流行的话来说,曾经的洛阳,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都是辐射全天下的——在今天的人看来,那虚幻的全天下却只是一个真实的国家的概念,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讲,这份虚幻却是极其真实的。其实,虚幻和真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洛阳作为一个地域文化集中投射的符号,其所能够辐射的区域,是当时的认知所能够达到的最大范围。让我们的文化到达认知中的每一片土地,是何等的辉煌呢?

 

落叶知秋。着眼于中国文化产业振兴的大背景,探索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无论是基于民族自觉亦或因为其间所蕴藏的巨大的商业利益而跃跃欲试,我们都需明白一点:消费,文化消费的实质是文化选择,文化选择的结果是造就最现实的文化影响力。而这也正是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初衷所在。

中国文化产业崛起的大势,政府产业政策的选择和举措的真实效果,作为消费者,你和我和他,每一个人,都将用自己的消费选择来表达意见。我们说行,那就行,不行也只是一时的不行;我们说不行,那就不行,行也不会是长久的行。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文化产业究竟何去何从,我们何妨从认识你认识他认识大家所做的每一个文化消费的选择入手来探索答案呢?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 

青眼相吊 2011-8-14

如果把身子站直,低头向下看,我居然看不到自己的脚。有什么可说的呢?马上就三十,肚子倒是靠前挺着,却一事无成,仿佛宿命的重复,轮回,那曾因为读书弄近视了眼睛偏偏成绩欠佳。悲剧,还是悲剧,注定的悲剧。 

米兰·昆德拉描述的死亡是“身在噩梦,又无法呼喊”,就无从醒来,只有长眠。

很奇怪,我今天要说些神叨叨的话,那是厌了倦了疲了的生活,从何着力?激情何在?兴奋头儿呢?若一汪的死水,在没有半丝风的鬼天气里,热烘烘的大太阳底下,变臭。

左手浓茶,右手咖啡,仍昏昏欲睡。

“没治了,你!”,老婆说。

世界上最残酷最不人道最能折磨人的刑罚,警匪片谍战剧中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桥段和镜头:不准睡觉。

虽然睡不成觉,可还是醒不过来

熬着,就

熬吧

我想要同米兰·昆德兰讲清楚的恰恰是

我想要的不是那面朋友的镜子

我想要的是那个价值的判断,那个选择

我想要的是不断强化的既有的想象,那份固执的认知

需要与否,重要吗?关键是“想”。

那虚幻的,那真实的

那模糊的,那清晰的

存在

明灭之间——

彻底迷失

 

何去,何从?

 

瓦良格航母的符号意义更大更真实

瓦良格航母的符号意义更大更真实

青眼相吊 2011-8-11

加的加,减的减,捣捣鼓鼓六七年,才把原本锈迹斑斑的“瓦良格”号航母从头到尾翻新、改装了一遍,“老瓦”也终于从一个空空荡荡的花架子蜕变为今天的学术和实训平台,以航母为中心的系统调试、战术研究和实兵训练终得以开展。

凑巧的是,中国首艘航母初次试航的时间节点,恰值南海局势风云突变,骤紧,由此东盟各当事国就有了共同的话题,似乎是“老瓦”给了他们充足的理由和噱头来公开讨论“中国军事力量膨胀和扩张所带来的现实威胁”的问题。

那些政府和媒体合谋,一方面把中国描述成野心勃勃的庞然大物,另一方面却不断地摞话要一如继往地坚持自己的南海利益,甚至不惜开启战端。他们在传递什么样的信息?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形象?“虽弱小,却悍然不畏强权”!勇敢,很勇敢,哇,民意那是哗哗的……

其实呢?南海问题的复杂化和热点化,与美国军事力量回归东南亚的脚步是一致的,与美国调整全球战略重心到亚太地区的进程是一致的,与相关新兴经济体的政治社会波动规律相吻合。

应该说,美国是大家伙最大的靠山。

应该说,人的天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民意的本能是“只有近忧,没有远虑”。

应该说,我们的国家实力的确在增强,开始触及所谓的“第一岛链”——面向全球输出资本,就必然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政治军事辐射能力的支撑,否则那就是玩过家家,不管你在异乡有多少家当,都可能一朝尽丧。

老瓦呢?航母是移动的军事基地,地球有多大,它们的舞台就有多大,而老瓦身上就贴着航母的标签,并且是货真价实的中型航母。

“如果把老瓦摆在南海……”,当那些政府和媒体如此引导大众的时候,他们故意忽略掉一个很致命的前提:老瓦是否有能力呆在南海震慑群雄!正常情况下,我们看到一个东西,都会按照理想状况来假设它的能力。比如,我们说航母,提到航母就会有一个常规的想象和判断,就会按照理想状况下航母的战斗能量来评估事情现实的影响范围。问题就在这儿:按照假定的理想状况所做出的推测与以此为基础而进行的现实调整和应对之间,明显存在着逻辑推论上的跳跃和断裂。但是,大众不会思考,绝不会思考,民意天生就是被利用和引导的。

当然,抨击别国政府和媒体的别有用心,指责他们恶意挑动、唆使民怨等等之类的事,毫无意义,鸡同鸭讲,何解?任何国家的政府和媒体的观点和说法都不绝对客观,纯粹意义上的第三方是不存在的,因此,任何国家的政府和媒体都必然有过或正在做着同样的事。你指责他,他指责你;你再指责他,他再指责你……又不是要真的挽袖子动手,借抨击别人来动员自己的民意是完全不必要,最多是服务于很小很小的战术目的。没意义的事,做它干甚?

讲清楚上面的问题,是想谈我们内部的事情。

“老瓦”试航,国内网民欢呼一片,意淫者不在少数,或者展望中国军事实力赶英超美指日可待,或者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视引星球为囊中之物,或者自尊心暴涨感觉到处受欺侮而誓要教训哪个哪个哪个的……

网络暴民!写下这四个字,我想起郎咸平最近的遭遇,哈,姑且默声一段吧。

……

大众是最傻最笨的,需要注意此处的“大众”只能指群体,不能用于突出个体。

民意是最容易引导的。当中国网民聚集的虚拟社区到处充斥着自大、自恋、自狂的声音的时候,那些需要“中国威胁论”的政府和媒体还需要煞费苦心去寻找论据吗?

老瓦又如何?歼20又如何?东风21D又如何?是现实能力吗?拿老瓦来说,单单航母自身的系统调试和作战训练,怕是没有三五年都不可能完成的,更别提航母只是整个舰队中的一个点,舰队整体作战的系统调试和训练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到真正形成战斗力,那一天还在哪儿?更何况,如果没有强大到足以抵御(先不说抗衡)美国空、天战和信息战的能力,即使老瓦能够形成所谓的战斗力,摆出去,也只是个活靶子罢了。

有什么值得吹嘘的呢?看看俄国人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手心里捧着的“独苗”,从上个世纪90年代折腾到现在,二十年,整整二十年,虽然有作战能力,但系统漏洞多到让人无法忍受,对于美国人来说仍然只是个摆设,谈不上什么威胁。而且,俄国军方也相当务实,更多地是把“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作为军事作战的一个独立的系统在保留在使用——更多地是担当战术研究和训练用,就是一颗种子,着眼于未来的一颗种子。

老瓦呢?与“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意义相仿,更多地是表明中国军方开始研究、接触、尝试航母的技战术问题,是一种可能存在的未来的军事实力,而非现实的当下的军事能力。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篇新闻报道:

美国要求中国解释发展航母的需求和用途

20110811  来源:中国广播网  作者:王冰汝 陈依秋

中国首艘航母试航,美国国务院10号回应表示,对中国航母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局势表示关切,呼吁中国军事发展公开透明。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表示,美国对亚太盟友维持地区军力平衡的承诺不会改变,同时美国呼吁中国对发展航母的需求和用途做出解释。美国希望与中国建立健康、可靠的军事关系。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我们想看到透明化。我们欢迎中国给出任何解释,对于航母的需求。”

记者:“你认为美国会更加支持同盟国维持亚太地区的军事平衡吗?”

纽兰:“美国对亚太盟友的承诺毋庸置疑。”

中国官员一直以来都强调中国首艘航母的用途是研究和训练。而美国仍然表示对中国航母发展的关切,有分析认为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中美之间缺乏军事互信。对此纽兰进一步解释,透明化本身就是国与国之间的信任。

记者:“中国官员已经清楚地声明这艘航母只用于训练和研究。”

纽兰:“透明话本身就是国家之间的信心建立。这是我们期望的。我们希望对国家的意图建立信心。”

初看,新闻完全没有问题,其实呢?大有文章。美国人很清楚从开始拥有航母到形成战斗力到能够威胁美方军事力量之间需要走多漫长的路,但他们选择忽略这些问题,故作关切状,“关心”老瓦的用途。老瓦的用途难道不是明摆着的吗?美国的军事专家难道不清楚吗?中国军方再傻,也不会傻到认为航母能出海就是具备战斗力了吧?就要把它拉出去耀武扬威了吧?

美国人咬住老瓦的用途不放,要求中国军事透明化,其实是在炮制和宣传“中国威胁论”,在谋划他们的东南亚布局。可笑,我们的记者如此纯真地去和人家谈军事透明化居然能引出军事互信的话题!那他妈的可能有互信吗?

新“瓦良格”号航母试航,符号和象征意义更大,那只是未来的可能的军事实力,与当下真实的军事能力无关。

封闭和开放:从facebook和印度谈起

封闭和开放:从facebook和印度谈起

雒馬  2011.8.6

据尼尔森调查数据显示,得益于廉价上网手机的普及,印度2012年将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facebook市场,facebook用户数将首次超过5000万。

假定facebook作为网上主流社区的地位不变,那么当它横扫全球的时候,中国的孤立无疑会成为一次新形式的“闭关锁国”。其实,哪怕facebook的发展遭遇波折,无法成就一统“天下”的伟业,也不改变中国网民在信息接收、互动参与和虚拟交流方面所面临的重重政策性障碍。换言之,我们的互联网管理制度,使得中国成为全球互联网中的异数——孤岛。

就以facebook为例吧。

为什么facebook的估值比腾讯高,因为创新吗?显然与创新无关。当facebook的商业模式初露峥嵘的时候,腾讯在及时跟进的同时拥有何等庞大的用户基础、何等雄厚的资本背景呢?但现实是腾讯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的商业价值,从来就没人认为它能够大于或等于甚或稍微小于facebook,何解?facebook以开发欧美市场起家,面向全球提供虚拟社区服务,也就意味着世界各国(中国除外)都是等待它耕耘的沃土,发展空间极其广阔!反观腾讯,困守中国的一亩三分地,虽然用户已经足够庞大,但就市场总量而言,与facebook所拥有的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我想,哪怕是有人不服气欧美,也不会真的去质疑人家的能量吧?西方世界掌握着全球绝大多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资源,是绝对主流的游戏圈。想开垦那块土地,想挣那些人的钱,就得遵守对方制定的游戏规则,不是吗?难道有第二个现实的选择吗?问题是,中国的互联网是一个类似孤岛的相对封闭的大型局域网,再加上中国社会因为历史和现实原因同样仍相对封闭,导致中国互联网企业相对于其他互联网企业的异质:虽然能够因地利之便享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市场,但多缺乏国际视野,往往就只能困守这960万平方公里。能想象,长此以往会发生什么事情吗?说到这儿,我想大家应该能够明白中国企业不仅仅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艰巨性了吧?那该是何等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努力,却并不一定会换来世界巅峰的成就和辉煌。

回到facebook,讲印度。虚拟社区的现实影响力和价值是毋须质疑的,而印度是一个英语系国家,当印度的年轻人都在手机和电脑上玩facebook的时候,就意味着新一代印度人与欧美同龄人的无障碍交流,不受时空限制,不受语言限制。你能想象印度的年轻人能够借助facebook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令人何等眼羡的人脉资源吗?你能想象印度的年轻人能够因为开放的互联网而获得怎样的信息和发展机会吗?你能想象此番情形会给印度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机遇吗?

地球村,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成为现实。站在历史的纵线看,我们应该明白当下只是处于互联网社会很初级的阶段。而正是在起跑线上,中国再一次选择封闭,何解?向前看三百年,当资本主义萌芽几乎同时在东西方出现的时候,老祖宗们的选择同样是关起门来自己玩儿!

当然,互联网政策涉及国家战略,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决策和行为并不单单是不顾三七二十一的独行侠。但我想说的是,如今的社会思潮已经够乱的啦,已经这样啦,还能再如何?并且“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压制的结果只能是反弹。再者,意识形态之战,绝不是虚虚实实的互联网所能够左右的,毕竟,互联网本身只是个工具,只是个渠道,只是个平台,如何利用,如何价值最大化,如何达成自己的战略诉求,完全有更隐蔽更合理更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何必一限了事呢?

怕,就一限了之,那是封建帝王糊涂透顶的做法。说到帝王,就不能不提我们当前所遭遇的官僚化趋势和大体已经显形的官僚阶层,那都是些什么人儿啊?又蠢又笨又懒又贪。“祸国殃民”,讲的可不就是那些人嘛。突然就想起流传甚远的那句话: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

回到facebook,回到腾讯,回到印度,回到中国,从封闭和开放的意义上继续我们的话题,至少我的心情并不轻松……

选错了路,就永远走不到目的地

选错了路,就永远走不到目的地

——随谈数字内容产业的市场空白

July 19, 2011 雒马

有事没事的时候,总忍不住要点亮手机屏幕,打开微博,刷新一下或几下,东瞅瞅西看看,是否哪位大侠又冒了什么相干或不相干、靠谱或不靠谱的泡泡。虽然在很多很多的时候,如此地玩微博只是为了更新,更新——那是串很机械的动作,完了也就完了,但仍会乐此不疲。

想起之前总是感慨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居然就能够极其投入地在台阶上跑上跑下整个下午,嘴里念念叨叨自个儿同自个儿说个不停,不亦乐乎地玩儿到天昏地暗仍恋恋难舍。很难理解那为什么不是枯燥和乏味,它怎么就那么引人入胜,这似曾熟识的体验如今就只留下一声叹息。直到将“微博达人”、“微博控”的种种行为习惯联系对比的时候,我才约略地明白,天下实无不好玩之事和物,惟有不好玩的心和人。

然而,虽是相同的“好玩”,其间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孩子们得到的是愉悦的充实,而留给我的只有愈发浓洌的空虚和烦闷。原本是很想与人交流,不,应该是很想表达,单方面的表达,哪怕是向一个虚幻的飘渺的大众表达;并且,我还不得不承认,那“倾听”也是一种表达,因为那是一种有强烈主观判断和选择的倾听,仅限于倾听那些说出了自己心声的“表达”,哪怕那表达只是一种呓语;更甚的是,即便仔细求解相左的意见,这倾听也是为了让自己的表达更客观更真实。现实是,同一个空间相同的时间点只存在一个声音,那是最大的声音,可惜从来没我的份儿。于是,个人的“表达”便丧失了存在的土壤,就成为真实的呓语,很残酷地沦落到自说自话自产自销自娱自乐……越表达,就越表而难达于是不得,就越空虚寂寞寥落。

表达,是因为需要共鸣,因为我们下意识地规避孤独,因为社会的残酷性是个体所难以独自承担的。守望相助,同志者同行。在这个意义上谈共鸣,不同的人有着相同的需要,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承认还是不承认。

问题便明了:微博在本质上属公共舆论平台,由于体量短小,导致表达上的浅、轻、快;更为可怕的是,当一个人每天所能够接受的信息总量固定的时候,微博声音传播的频段便成为一种稀缺的具备公共属性的资源,非升斗小民所能占有和享用。换言之,在微博的平台上,没人愿意听你喋喋不休的“表达”,没人愿意同你就某个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以取得深刻共鸣。于是,普普通通的你和他和我,当患上强迫症成为微博达人的时候,就越说越不够越停不下越空虚越寂寞……

果如此,事情的解决就简单许多:找到一个能够提供给我们好好深度聊聊特定或不特定话题的平台。需要能够慎重地思考,需要能够完整地表达,需要能够投入的听众,需要能够充分地互动……就是这些的需要,不多。

问题是,包括网站、论坛、博客、轻博客、微博等在内的所谓的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都具备极强的公共属性和稀缺性,属于公共资源的范畴,就不是普通人所能玩得转的舞台。就是说,如果想借目前我们所熟悉的网络平台来完成自己对共鸣的追求的话,得到的将只会是失落,越投入就越失落。

选错了路,就永远走不到目的地。想表达,要共鸣的充实的幸福和快乐,就需要另外的思路的平台。

 

归纳一下:在哲学意义上事物都是两面的,从需求角度讲,即:公共舆论平台与个人交流平台(仅就效果而言,指不受强势声音压制或不为强势声音控制的平台),浅阅读碎片化与精研深思的系统化,爆炸性的多元繁冗信息与精挑细选的有着特定价值判断的内容,短平快的消费习惯与慢节奏的生活方式,等等,虽然彼此二元对立却都真实存在,谁也抹杀不了谁。当前,我们能看到的是互联网所提供的服务大都着眼于满足前者而有意无意地忽略后者。导致如此的客观情形,原因何在?放纵易,克制难;堕落易,坚持难;享乐易,艰苦难……应该说,市场偏向于把人变傻,因为市场倾向于拍人的马屁,诱人堕落——堕落的人最容易被控制,最容易掏钱出来,属于被哄死不需偿命的那种。

有市场的纵容,就必然有计划的督导。探寻人的需求的两面性,我们即能够明白数字内容产业“另一面”的发展机遇。难道你没有过被数不清的信息挤压到窒息的经历?百度谷歌搜索,随便什么玩意儿的关键词,都能有数以亿计的结果,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东西,不是彼此重复就是实属垃圾要么完全不搭界!人生又能有多长呢?分钟?小时?天?再多也不够浪费在信息检索上。

时不我待,要做赶早。

官僚阶层是社会主义阶段所无法忽略的利益体

Friday, May 6, 2011

据京华时报,商务部最近放出风声,说:由于国际油价持续高位运行,导致企业和个人未经批准私设加油罐和加油机的现象增多,扰乱市场秩序;基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考虑,商务部将从严查处相关违法事件。如此切合现实的逻辑和判断,只能说明成品油市场的利润空间随着油价的一提再提而变得越来越吸引人。与此同时,石化双雄却在另一边继续喊冤叫屈,吹风提价——越剪越多的羊毛最终还是要着落在羊的身上,好命苦的善良的群羊啊……

真正理解上面那番话,需要结合下面谈及的情形: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及采购经理人指数均大幅上扬,中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剧增,发改委屡次约谈相关行业的负责人,要求「不准涨价」,不断冲高的生产及经营成本由企业自行消化。

我说自由

   

雒馬 2011.5.1

当能够触碰到束缚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不自由,那只是一时一地的觉醒罢了——束缚和不自由之间尚有一段看似可以忽略,实则异常遥远的距离,那是空间和时间的距离。

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哪怕假定它仅仅存在于想象中。我们很明白,那绝对的觉与醒也是不存在的,如何去讲绝对的是与非?又怎能去说绝对的能与否?应该或不应该?

只因为有人,世事才有了变数。立场是个极其核心的概念,有它才有所有的认知。基于此,我说“请你一定要自信”,你能明白吗?一定要自信,务必要坚定,你是对的,为什么不呢?对错的前提是立场,站在自己立场上说的话、做的事,从另外的立场用另外的标准如何去评判?又如何去下结论,对或错,恰当或不恰当,适宜或不适宜?坚守认定的立场,不屈服,不受诱惑,不为环境影响,不被时间消磨,如此便足称一个纯粹的至人,说豪杰也不为过。

有人攻击你的方式方法,不必理会,他不懂而已。有人攻击你的立场,务必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那是高手,需要正视和尊重的高手。

我承认,那前面我是在讲纯粹的概念,那理论上的自由的概念,暂且称之为纯粹的自由罢。理论只是一种普遍性的研究,具备普遍意义上的指导——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具备」并不意味着「能够」,更不意味着「完全能够」,正如一国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应用水平之间不能够划等号一样,理论和应用之间当然是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的。生活中,常说一个人死读书,是个书呆子,讲的就是这层意思,就是理论和实际的脱节。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今,几千年的积累,早已使得理论本身成为了一个庞大繁杂且严谨的体系,需要个体付出极大的心血,方能够在细密的分支中窥其一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于专注于理论研究的人而言,几十年的生命哪怕只是用来空谈即是远远不够的!很多人,无数的人,因看到那套近乎无穷的理论体系而产生深深的敬畏,便选择全身心地投入,未敢有一丝一毫的耽搁和懈怠。在此,我们不去讨论如何研究理论的问题,只说理论本身,那是足够一个人或几代人倾其全部的精力去研究的。而这,只是纯粹的理论,剥离了诸多现实变量之后的理论。

若要理论产生现实的积极意义,需要应用层面的解读和研究。此一点怕是不需要太多的啰嗦即能够为大家所明了的。我想说的只是重复性地明确一点:理论水平高,并不等于理论的应用水平高,哪怕他的理论研究是建立事实案例之上的。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变量,实在太多太多,想象不到的地方或者说微小的地方,在时间和环境改变的时候,它们就有可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回到我们刚刚提出的那个话题:如果把纯粹的自由的理论用于指导现实,我们需要起码的理论和应用认知。

就以「立场」为例罢。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个体因着不同的立场而会有不同的看法,前面的我告诉你要坚守立场,没错,但那只是空了吹,形而上的一些探讨。如果不考虑与现实情况的结合,怕是要一头撞死在南墙上而仍难自知。

拿民主自由的话题来说,就中国当下的政治体制改革讲。南方系一直在鼓吹民主自由的好处,说那是解决社会转型期所暴露的各种问题的灵丹妙药,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什么宪政民主、选举自由、基本人权等等。

如果单纯讲个人的自由,无关时代无关中国,只是一个真空的环境,那么我们大可那样讲,讲我们要什么,应该有什么,就是要过什么样的日子。

但现实是活生生的现实,理论却只是形而上的理论。

我们需要考虑全球政治格局,那是势力是范围,是世界资源的分布图,而资源却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和振兴的物质基础——任何文明任何财富的基础都是实实在在的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在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背景下,谈论碗里是多是少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如果无视或忽略环境因素,探讨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那是一厢情愿的空了吹。

现实是什么?现实是我们背着历史的包袱,主动加入一个既定活动规则和利益分配的游戏,无论是生活水平还是文化修养,都处于洼地,只能仰视那些指点江山的大佬。现阶段,中国和欧美所占据的资源和所承担的历史责任,是不一样的,是不处于相同的历史阶段的。美国总统在澳大利亚进行国事访问的时候,一国首脑明明白白地对另一国首脑说,「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还听不明白吗?奥巴马的意思是,全球资源只够欧美人民享受现如今的富足生活,如果中国人想致富强国,那么请他们再找另外一条路,一条不需要消耗资源的路,至于那条路在哪儿,鬼才知道,就让中国人去探索和尝试吧……在执政党尚能稳定统治国家的历史阶段,在有着虎狼之群环伺的当下,冒冒然去谈论多党式的民主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去谈论国家权利的重新分配——要知道,那是政体的改变,是根本性的变革,而非平稳的改良。且不讲是非对错,就谈结果,内部权利斗争的结果:中国华民族成为他人狩猎的对象。看过群羊被虎狼追逐的画面吗?

稳定,是最大的政治,是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所在,俄罗斯的命运还不足以警示后人吗?要明白,中国相对于苏联,被瓜分蚕食的后果更严重和恶劣。

政治体制改革,我在此不做任何倾向性的结论,只想说,我们要坚持我们自己的立场——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政治,就是一个妥协共赢的过程。请务必尊重你的对手,如果因一个群体势大而压抑另一个群体,积累的只是量,终有质变的一天。风物长宜入眼量,别短视啦。

现阶段的历史责任和主要矛盾,弄明白啦,再谈民主自由的话题。

 

我不认为我说的一定符合你要的,但「将理论与现实结合」、「找到自己的立场」等等之类的忠告,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于自由,没有太多的思考和系统性的规划,我说的比较散乱,不讲太严谨的逻辑,意思到了就够。可能跳跃和晦涩,见谅则个。

試談大眾傳播中的負裂變

 

試談大眾傳播中的負裂變 

青眼相吊 2011.4.28 

先說的話 

負裂變,之前並沒有見過類似的詞,又在百度、谷歌上檢索,不僅沒能查到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解釋,用者更是寥寥無幾,或者更準確地說,只有一例:从名牌本身来看,名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而发生裂变(或正裂变、名牌愈变名气愈大;或者负裂变,名牌变成劣品)。就上下文意思來講,此處的正/負裂變指的是正向或負向裂變,是專就裂變的效果、結果而言的。

綜合頟種信息來看,「負裂變」至今仍然算是一個新的尚未被廣泛接受和使用的專有名詞,就字面意思來說,「負」是少、減的意思,「裂變」卻是多、增的意思,如此矛盾的兩個詞組合成一個詞,怎麼理解?矛盾修飾法,的確是行之有效的一種解釋方法,正如前文所述,用「負」界定性質,用「裂變」講述事實,大抵類似「活死人」之類。雖然個人認可此種解釋,但仍想在此偷個懶,將「負面消息的裂變效應」簡稱為「負裂變」。亦無不可罷,毕竟幾乎無人用的嘛。

211.4.28

 

你喜歡看人笑話嗎?

你喜歡看人笑話嗎?街上有個小姑娘扶著素不相識的老奶奶過馬路,街上有個穿著短裙的漂亮美眉同一個西裝革履的男子扭打在一塊,兩件事,在吃飯閒聊的時候,你更傾向於把哪一件事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最近,中國首善陳光標很鬱悶,因為有人說他捐款造假——夸大捐款數額,高調宣傳包裝。我們先把事情的真相放在一邊,談另外一件真實的情況:當你知道有個叫陳光標的,在過去的10年中,不間斷地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總額突破8.1亿,並公開宣布死后將捐出全部财产(約50余亿人民币),一度被媒体称之为「中国首善」;將這件事,與「中國首善」陳光標借慈善之名博取社會影響力,進而借力延攬工程和項目,并且其捐款額度的真實性值得推敲,等等之類的事情放到一起。一個人,兩件事,朋友聚會的時候,你更習慣於談論哪一件事,或者說,更習慣於去質疑陳光標作為「中國首善」的地位,還是更習慣於談論陳光標的行善事蹟?或者,我們假定另外一種情況,在你知道中國有個慈善家叫陳光標之後和在你知道中國有個慈善家陳光標「慈善造假」之後,在同朋友天馬行空閒聊的時候,在不同的時間點,你是兩件都談及了呢,還是只談及了一件事情?

「惟恐天下不亂」的心態隨處可見,不止見於別人,更是見於個人身上——那種負面的、陰性的思維,在或大或小或熱鬧或冷清或公共或私人的事件中體現得淋漓盡至。人性的陰暗面,其存在的必然性,是哲學意義上的矛盾的對立性所足以解釋的,是絕對的,無人能夠例外。人類社會文明的歷史,即是用制度和文化的手段去約束群體或個人的「不當」行為的過程,簡單理解成「在個體或群體層面上約束人性的陰暗面」亦無不可。

在此,我想談的,不是人性的陰暗,而是負面消息在大眾傳播中的裂變效應,即我所講的「大眾傳播中的負裂變」,與之相對應的是「正裂變」,就是正面消息在傳播過程中的裂變過程。講「裂變過程」,是因為我相信正面消息的傳播是需要龐大的推力的,需要極大地消耗外力,因此,它是一個過程;但負面消息的傳播,除了環境因素,它不需要太多的助推力,

它具備自我繁殖/裂變的主動性和能力,因此,它是一種效應——只要它存在,只要有恰當的土壤和環境,它就會傳播,完全是自發的,自主的,自動的。

 

探源

你和你的朋友們,為什麼更願意交流、談論負面的信息?更刺激?更有趣?更值得關注?無論如何解釋,總是「相對」而言的,相對於談論或傳播正面的消息。現就此事實做回答,簡述如下:

1)正面消息在陽光下活動,它們的背後是獲取統治地位的文化和規則,約束著我們的舉止。由人的社會屬性所決定,我們沒辦法公然突破既有的文化和規則,我們必然受既有文化和規則的束縛。束縛,就意味著壓制和壓抑,無論我們是否能夠自覺明確地認識到這一點,但在潛意識裡,有刺激就必然會有反應,即,潛意識裡,我們更願意尋求更多的自由。反應到如何對待負面消息的問題上,就是我們更傾向於談論和傳播它們——這是獲取自由一種的想象和狂歡。

2)正面消息在陽光下活動,它們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哪怕是出於更全面地認識問題的考慮,人們需要負面消息,更立體的視角。

3)現實社會總離不開利益。不同的利益群體,需要發出各自的聲音。有在陽光下活動的群體,就有在黑暗中出沒的群體;自然,有陽光下的聲音,就會有黑暗中的話語。并且,陽光下活動的群體自身,有陽光的一面,同時亦會有陰暗的一面,不同的面都需要不同性質的聲音。

 

成本

人們更喜歡談論不良的、壞的、陰暗的消息,更傾向於傳播它們。無論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現代公民,還是小學肄業的純體力勞動者,大家在此,就傾向性而言,是沒有質的區別的。問題在於,從「傾向」到付諸「行動」之間,是有一段距離的,而這段距離,是真正考驗人和人性的一段距離。

就個人而言,不建議將是否受過高等教育作為區分是否傾向於傳播負面消息的主要判斷依據。正如我們常說的「謠言止於智者」,我不認為「智者」和其所受的教育水平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繫,哪怕說「受教育水平是智者傾向但卻能夠克制而終不傳播負面消息的必要條件」,也是不恰當的。當然,前提是將此處的教育理解成我們平常所談的教育,而不是去賦予它更寬泛的內涵和外延。

現實中,智者是稀少的。正因此,負消息的裂變傳播才具備足夠廣泛的媒介土壤,才能被稱之為效應,才會引起大範圍的反響和共鳴。換言之,與正裂變相比,負裂變具備天然適宜的土壤,其成本是極低的,低到約略可以忽略不計。

 

影響

因為負裂變的主動性和自發性,使得負裂變的影響具備頑強的生命力。它可以不長大,但卻很難根除,在環境適合的時候又迎風生長,能死灰复燃。

 

熱點話題:關於假負面新聞的一些結論

1)傳播成本很低,流傳範圍很廣,持續時間很長。

2)大規模的正面新聞,即便是因假新聞而做了更正、道歉之類的補救措施,均無法根除假負面新聞的事實影響,更無法阻斷它現時或隔代的傳播。

3)假負面新聞的代價是極大的,大到難以估算,如果考慮到隔代傳播的話。

4)個人建議,針對假負面新聞的法律責任和道德審判,應該再嚴厲十分。

5)假負面新聞,已經成為意識形態戰爭的常用手段。

 

熱點話題:關於市場營銷

將大眾傳播的負裂變效應用到市場營銷的實踐中,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且,完全可以在道德和法律的約束下實現——請研究人性和傳播的關係,善加利用,即可,搞定。

 


不脛而走|好事不出門,賴事傳千里|一醜遮百好|惟恐天下不亂,如此深刻的句子和判斷……

 

后金融危机与输入性通胀及其他

后金融危机与输入性通胀及其他

青眼相吊 2011-4-19

后金融危机阶段,消费者物价指数连创新高,国内通胀压力骤增,央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屡屡出手,市场神经高度紧张。

在此,仅就输入性通胀做个人的解释和简述:金融危机挫及投资人对于美元的信心,同时深深地影响到美国实体经济,导致美元贬值,美联储为提振国内经济,加大货币供应量,更进一步引导美元贬值;美国人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黄金储备,拥有最多的战略性原油资源储备,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也就是说,当美元贬值的时候,在美国国家财富实际价值没有明显波动的背景下,国际金价、油价和粮价将一齐看涨。

输入性通胀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无需诧异。正如我们从全球化中受益一样,当然也要承担风险。如何处理输入性通胀,是复杂的市场环境给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出得的一道考题,他们的宏观调控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着输入性通胀所可能造成的破坏。很不幸,今天我们看到的现实再一次证实了一点,即:我们的政府,从中央到地方,经济理论和水平仍不足以满足现实需要,有很大的滞后性、背动性和书生气。

与输入性通胀相比,个人认为内生性通胀难题更需且急待研究、关注和破解,否则将导致中国实体经济的大滑坡。

目前,还尚难准确判断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如何的破坏,究竟是利大于敝,还是敝大于利,很难说,还看不明白,因为是需要考虑政府现实的经济调控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但如果假定政府是完美的政府,那么货币政策首先需要解决的仍然是经济结构问题,而非通胀。

日本核危機中的致谢与致歉

 

日本核危機中的致谢与致歉 

青眼相吊 2011.4.18

日本3·11大地震满月的当天,首相菅直人向外发出公开的致谢信,并将此致谢信以广告的形式刊登在包括美、英、中、法、俄、韩等多个国家在内的主要报纸上。大抵意思是说,在日本大地震及其后的核危机中,世界各国都伸出援手,给予了日本人莫大的勇气去战胜困难,日本人很是感激,特地在此“由衷地说一声‘谢谢’”。作为新闻,在中国,此篇感谢信发表在411日的《人民日报》上,并一度被国内各大媒体作为焦点新闻加以报道。甚至中间传出作为面向全世界的通稿,感谢信中并无提及中国字样,有所不满,并因此追问日本驻华大使,直到日本大使馆连夜在官方网站上刊登署名为“菅直人”的中国版致谢信后方才告一段落,天下太平。 

大约一周后,另外一篇类似的新闻却未引起国内媒体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16日和17日两天,美国多家报纸刊登了日本首相菅直人题为《日本恢复与重生之路》的专题文章,就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物泄漏引发的核危机迟迟不能解决“深表歉意”。文章发表在《国际先驱论坛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报纸的周末版专栏。菅直人在文章中称“我为发生在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事故表示非常严肃的和深深的歉意……尽早控制核电站形势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同时还“承诺”继续尽最大努力解决放射性污水排放入海等问题,保持信息透明度,将“立即查明核事故原因”,“与世界其他国家共享信息和教训,以利于防止今后发生类似事故”。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任何信息显示菅直人是否也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邻国的报纸投发类似文稿。

两篇文章,都是以日本首相的名义发出,一篇致谢,一篇致歉;一篇属公文性质的感谢信,一篇属深度剖析内容严谨的规划和方案;一篇面向世界各国广告刊登,一篇只对美国公众做官方的解释和说明;一篇在国内引起热烈反响,一篇则在国内应者寥寥……何解?!

温宝宝近日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诸如此类的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当前社会的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新华社特别于417日播发了温宝宝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的讲话全文,强调要注重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研究。我们只需将此新闻与上面提出的问题放到一块儿,即可明白日本人的致谢和致歉为什么会采取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其一,顺着温宝宝的话说,国内的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经惨不忍睹,但它绝不仅仅存在于商业活动中,更存在于新闻媒体中。睁着眼睛说瞎话,是什么意思?只有中国的媒体人才会挖空心思向全国人民灌输中国已经崛起、将要同美国平起平坐的认识,只有中国的媒体人才做得出一边抗击“中国威胁论”一边又在背后捣鼓着煽风点火,只有中国的媒体人更普遍地缺乏自觉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真的是“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眼中只有利益,没有立场,甚至有媒体公开叫嚣自己的价值观是“影响力至上”!如此,在自大的环境中浸染,大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会被怎么塑造着呢!以至于,日本人给美国老子请安,没有向中国近邻低头,就有人满心失落和愤怒!!

其二,顺着媒体立场丧失的话说,日本在美国的如此致歉,只有将其与一周前的致谢相联系,方才更具新闻价值,更能够使大家明白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差距。偏偏,好听的新闻发,不好听的新闻自动过滤!说他们没有立场,错吗?搞新闻的人,我是不相信他们嗅觉不敏感的屁话的,他们嗅到了,绝对嗅到了,但却选择忽视,是选择,主动选择去忽视它。何解?丧失立场,只去追求他们自己理解的所谓的“影响力”。

其三,我是真心喜欢《中国青年报》。要知道,具备深厚政治判断力和主流新闻价值取向的媒体越来越少啦,大家都到一边忙着搞企业经营和商业开发去了,还有什么东西是需要坚持而绝对不能卖的呢?!

日本人不向我们致歉,需要希奇吗?需要希奇的是如此足以帮助大众重新认识中国的国际地位的良机!却偏偏被有心人放过,呜呼哀哉。

 

到底怎么啦

到底怎么啦?

青眼相吊 2011-4-17

央行再一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据说此举将冻结现金3000多亿,看来中央政府决心要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之路上继续埋头狂奔下去。此前不久,我们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知道,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5.4%,创32个月以来的新高,部分媒体甚至打出“坐56”的标题哗众取宠。原油市场,纽约商品交易所5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55美元,收于每桶109.66美元,涨幅1.43%;伦敦市场6月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上涨1.45美元,收于每桶123.45美元,涨幅1.19%。金价,据新华社芝加哥415日电,受全球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影响,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价格当日再度创下收盘价及盘中价历史新高,市场交投最活跃的6月合约每盎司上涨13.6美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9%,收于1486美元的收盘价历史新高,并且,该合约盘中一度触及1488.6美元的盘中价历史新高。同时期,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势头难挡,本周仍然继续一个月以来的升值态势,并有加速的苗头——在过去的五个交易日中,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四个交易日走高,一个交易日回落,周波幅为139个基点,于周五至6.5301,距离突破6.53关口仅有一步之遥……中国,成为美国输出金融危机的洼地,官方说法是“输入性通胀压力有增无减”。

你能说得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吗,就在你我的周围?物价上涨的压力和风声充斥着大家的生活,发改委不是今天约谈这个,就是明天约谈那个,要不就是指导基本民生用品,像水电气油之类的“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上涨”。中央近年将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提上改革日程,说是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标。事实是,在工资开涨之前,生活成本倒一路飙升。很难说,在十二五末的时候,即使我们的收入翻番,它对于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很难说,真的很难说。

你能说得清吗?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制造在技术无明显提升的背景下价格上涨,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被削弱;同时,国内生产成本全方位上升,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甚或是生存空间。如果处理不好,外加工的中小企业将面临新一轮的生死考验。或者说,外面走不通就靠内需,国内市场逐渐成熟,生产型中小企业不会出现倒闭风潮。没错,国内的蛋糕确实越来越大,但又怎么样呢,站在当下的时间点来看,在那巨大的通胀压力之下?!

究竟是怎么回事?

从国家战略层面上讲,我们输了,输给了美国人,于是不得不接受对方的输入性通胀,不得不接受财富从我们手中被生生地剥离向大洋彼岸大量转移的现实。

从企业经营层面上讲,我们输了,如果说前几年中央提出产业升级是一种主动出击的姿态的话,那么如今面临的国际环境,使得产业升级成为一种被动的痛苦的蜕变,要么生,要么死。但是,产业升级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不仅用来做技术,还要用来做市场,更要用来培养大批的高层次人才……同时,考虑到周期问题,将其换算为成本!钱,升级的钱从哪儿来?正如开篇第一句话所讲,央行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国内融资渠道本就乏善可陈,现如今该用什么去升级?!回想次贷危机最凶的时候,仅中央政府就放出4万亿的货币刺激经济,大量投资于基础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基建工程一个比一个浩大,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中国的高铁从独苗到一夜之间遍地开花,高速公路网越来越密集,城市建设规划个顶个的骇人。真正用于支持产业升级的,用于培育民族品牌的,有多少?央企倒是拿到了钱,相关不相关的都大搞房地产,活跃于大江南北好不热闹,与“民”(此处特指民企,另外一个利益集团)争利的结果是引来媒体的一顿狂滥炸,发改委、国资委不得不出面约束非相关央企介入房地产的步子。笑话,闹剧,不知所谓。

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实是,在货币政策宽松的时候,哪怕是在有明文政策要求的背景下,我们的产业升级之路仍显得一厢情愿。现如今风云突变,货币政策从紧了,通胀压力趋大了,产业升级的外部环境恶化了,于是,留给我们的,只能是痛——我们的美好愿望只剩下,“那痛,它千万可只是一场阵痛”。

能说什么呢?连个造奶粉的技术都那么落后,技术,我说的是技术,不是品牌培育,是技术。能说什么呢,我们的产业升级之路?!

能说什么呢!政府太笨,亦或太過無奈,我们便承担后果?你说呢?!